close

【經濟日報╱鄭秋霜】 2008.05.03 02:57 am

 

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潮流下,「文化資本(Cultural Capital)」的觀念愈來愈受到重視,如何重新檢視文化定位,將文化結合創意成為新型態資本,攸關台灣文創產業在全球化影響下的成敗;而在文化資本累積過程中如何縮小社會不均,也成了文化決策者不能忽視的課題。

 

由國家文化總會總策劃,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主辦的「文化的力量:歐洲經驗與台灣躍起」國際論壇日前舉行,邀請歐洲及台灣專家,討論文化產業新資本的誕生等議題。

 

受邀來台的文化研究專家湯尼‧班尼特(Tony Bennett)指出,法國知名社會學家布迪厄(Pierre Bourdieu)將「文化資本」定義為一種資產,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因為熟悉菁英文化才能得到的,階級優勢因此得以複製、代代相傳;他們因擁有「文化資本」而更可能受高等教育,晉升到高地位、高所得的專業管理職位,且更有可能持續參與菁英文化的組織與事務。

 

文化政策要公平

 

換句話說,階級的不平等因此循環複製,在家裡獲得的文化優勢,轉化為教育系統裡的成功,然後造就職業的高階職位,以及對菁英文化不成比例的參與。

 

班尼特還公布一項文化資本與社會排斥(Social Exclusion)的研究,透過全國性的訪問得到「文化地圖」的成果,發現分布在「文化地圖」左右的不同族群中,對文化的喜好及參與都存在差異,例如右邊的受訪者經常出席政府支持的博物館、畫廊等公共文化活動或票價昂貴的藝文表演,左邊的人則幾乎不參加這些活動。

 

班尼特說,這不代表不斷複製的「社會排斥」都由政府支持的文化所形成,但必須確認的是,如果政府支持的藝術文化造成社會不均,就應轉變成較公平的文化政策。

 

在台灣政策鼓勵發展文創產業的潮流下,台藝大藝政所所長廖新田認為,從文化資本的角度來看,即使政策支持發展文創產業,也不能忘了其背後的社會階級及文化權力仍存在,因此文化政策決策者,仍得時刻反省到底推動的是誰的文化、誰的品味。

 

法藍瓷總裁陳立恆也根據布迪厄的理論指出,人的一生都在聚集三種不同資本,分別是經濟資本、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。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分布不均,是造成階級劃分與社會地位轉換困難的主因,陳立恆說:「這個理論也可用來了解,創意產業為何會以不同速度在全球各地發展。」

 

他並認為,近年來台灣推動文創產業成長不如預期,主因是台灣過度忽略我們固有的文化資本,未來台灣文創產業若想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,必須善用我們的「新」資本,那就是用創意把中華文化轉化為台灣的文化新資本。

 

「文化的確是一種資本,但不易衡量。」歐盟執行委員會資訊社會與媒體總署長顧問艾克特(D. Eckert)坦言,歐盟也不知道該如何決定文化資本的價格,雖然很難為文化「標價」,但仍要不斷說服政治人物讓他們理解並支持。例如歐盟非常重視數位典藏,但並未做成本分析,只因各國都認為這是一件「該做的事」。

 

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艾茉莉(F. Allio)則呼籲,台灣文化的豐富與活力相當聞名,但如何守護及保存台灣的無形傳統文化像是廟會儀式等,更是當務之急。

 

德國德樂斯登總博物館館長羅施(M. Roth)則從博物館經營經驗指出,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吸引力,在於實質內容,否則不會持久,也不利文創產業的發展。

 

重視文化軟實力

 

台藝大校長黃光男指出,重視文化的「軟實力」是國際交流的新視野,「它既是文化戰爭,更是文化競爭」;台灣軟實力的所在,應是結合行銷、文創產業及旅遊等,營造一種能與他人分享的自我生活風格。

 

政大校長吳思華也舉例說,韓國文創產業能快速成長,主因是韓國文化展現了高度包容多元文化,以及能夠清楚地突破傳統等特質;「台灣不論是從文化、經濟或觀光的觀點,都應更快、更積極地投資文創產業」。

 

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指出,文化是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,文創產業的推動除了經濟效益外,更深層的意義是藉由對文化的自我認識,產生新文藝核心價值,成為台灣新文化,型塑「現代台灣」新品牌,成為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新印象。

 

【2008/05/03 經濟日報】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cpm 的頭像
    acpm

    台灣藝術大學 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學生資訊小報

    acp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