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采韻/台北報導 (20081031)
馬英九總統的四年內將文化預算提高至總預算四%的競選支票,兌現難度甚高。作為全國最高文化主管機關,文建會轉而提高扶植團隊補助預算,明年度的扶植團隊補助預算將從今年度的新台幣一億,大幅增加至二.八五億,藝文界雖然樂觀其成,但更呼籲政府不要落入統統有獎的桎梏。
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卅日審查文建會預算,其中整體預算增列項目,以「演藝團隊分級獎勵計畫」最受藝文團體關切,特別是大環境不景氣,政府的挹注猶如活水。這項十一月一日將對外公告的獎助計畫,除了補助金額的增加,同時將首推分級申請的機制。
根據文建會的規畫,「卓越計畫」涵蓋的是團員超過十人的團體、年預算營運支出總額超過新台幣四千萬元為主,每年補助金額以五萬元以上為原則。「發展計畫」以三人以上團體、年營運總額超過五百萬元,每年給予一五○萬以上的補助金額。「育成計畫」以超過二人團體、每年預計補助百萬以上。
面對全球金融風暴,藝文團體的票房推動、尋求贊助都較過去艱辛,文建會此時增加預算伸出援手,藝文界欣喜之餘,卻也有所顧慮。
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指出,明年預算相較今年提升一.八五億值得期許,但是藝術發展要可長可久,未來更是重要,明年之後政府是否能夠維持同樣的預算水準才值得關切。
藝文界樂觀其成 籲能有效分配
另外,依據文建會對於申請資格的規定,各級團體獲得補助後必需有一定的演出場次,然而國內表演場地闕如,市場胃納量也有限,文建會如何平衡生產與消費端,配套措施的推行更顯重要。
預算分配的方式,對於文建會也是另一挑戰。過去補助審核的評審委員組成,為求公正,文建會邀請的專家多半都不是團隊經營者,這也使得評審委員不免缺乏實務經驗,對於團隊和生態的了解也不夠透徹。
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強調,在經費增加的同時,文建會這個分級的制度和之後團隊的選擇,更顯重要,政府應該進行有效的資源分配,而非只是以統統有獎的思考方式分配預算,對藝文生態的發展才能產生正面效用。